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向世界講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故事

2022年11月15日10:11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向世界講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故事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亞立在發言中講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深圳故事。

  埃及時間11月14日,第二十七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中國角“講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故事暨南南城市氣候合作發展”主題邊會,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亞立參會並分享了深圳氣候行動經驗。據悉,未來深圳將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堅持以目標引領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全力打造全球氣候適應型城市發展典范。

  會前,張亞立與此前參加C40全球市長峰會的區域與市長事務常務總監Hastings Chikoko等代表進行了交流,他們表示一直非常關注深圳相關工作,對C40峰會上深圳市長的致辭表示高度贊賞。會上,北京、昆明、成都等國內外城市也分享了氣候行動經驗。

  當天下午,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負責人還參加了氣候投融資邊會圓桌討論,介紹了深圳氣候投融資工作經驗。

  全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有研究表明:城市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供應,並產生了全球四分之三的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城市已經成為了主戰場。深圳是經濟大市、產業大市、人口大市,同時也是空間小市、資源小市、環境容量小市,作為中國第一個接近全部城鎮化的城市,深圳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探索和示范希望能為其他城市提供借鑒作用。

  張亞立介紹說,經過近20年的努力,深圳的綠色低碳化水平不斷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效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全民參與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日益深入,具體幾個數字可以更好地說明當前取得的成績:2021年,全市經濟總量3.07萬億元、位於亞洲第四﹔PM2.5降至18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清潔電源裝機佔比達77%,全國領先﹔全市公交車、出租車及網約車率先實現100%純電動化,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66.6萬輛,純電動物流車保有量全球第一﹔綠色建筑總面積達到1.47億平方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佔總產值比重超過70%

  “取得如此成就,我們總結了幾點經驗與大家分享。”張亞立說。

  首先是堅持立法創新。法治是創新驅動發展的保障,40年來,深圳出台了特區環保條例、綠色金融條例、綠色建筑條例等20余部生態環保法規,初步形成以綜合性法規為統領、專項法規為主干、政府規章為延伸的制度體系。

  其次是堅持科技創新。深圳是全國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8年穩居全國首位。近年來,深圳聚焦氫能、儲能、核能、動力電池等重點領域深化應用基礎研究,搭建56個創新載體,儲能電池市場競爭力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核電技術和安全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智能光伏逆變器、鋰離子儲能等技術處於全球領跑階段。2021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1.21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佔總產值比重超過70%。

  綠色發展也離不開市場與全社會的參與。通過深化碳交易市場建設,深圳以3%的市場配額規模實現全國首批試點碳市場13%的成交金額,管控的制造業企業以62%的增加值增長率實現了40%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率,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有效控制了碳增長。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2021年新增綠色信貸225億元。全民參與低碳減排行動熱情高漲,屢屢出新的碳普惠場景更是形成了全民降碳新風尚,去年底上線的“低碳星球”用戶數量已超過100萬人,今年6月上線的“居民低碳用電碳普惠”用戶數量約為20萬人。深圳軌道交通線網密度全國第一,綠色出行分擔率達74%,地鐵、公交、共享單車已經成為老百姓出行方式的首選。

  同時,深圳一直堅持打造綠色安全生態空間,努力提升氣候適應能力。堅守佔全市面積近50%的基本生態控制線,打造“四帶八片多廊”的生態空間總體格局。目前森林覆蓋率已達39.1%,是“國家森林城市”,公園總數達1238座,是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公園綠地500米服務覆蓋率超90%,老百姓們實現了開窗見綠,推門見景。

  推動100個近零碳排放區試點示范落地實施

  張亞立說,然而,深圳也深刻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也在進一步加大,深圳受限於本地低碳能源資源稟賦條件,實現“雙碳”目標的減排壓力較大﹔作為氣候敏感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隨著“雙碳”工作縱深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建設面臨更高要求。面對當前挑戰,深圳將繼續發揮先行先試的排頭兵精神,努力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深圳將堅持以目標引領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城市建設,目標先行,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能空喊口號。圍繞減緩與適應兩大方面,深圳科學謀劃出深圳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藍圖:到2025年,城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邁上新台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續降低,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效提升,初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生態環境保護相融合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新局面﹔展望2035年,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脫鉤,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創新低碳城市全面建成。

  張亞立介紹透露說,圍繞以上目標,深圳構建了如下具體的行動路徑:

  首先,將聚焦重點領域減排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圳歷來堅持在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跑出“加速度”。未來,將繼續聚焦減緩氣候變化核心領域,推動“20+8”新興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逐步完善全生命周期綠色制造體系。構建更加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海上風電、氫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打造“新能源之城”的全球標杆為目標,持續推動傳統燃油汽車逐步退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打造高星級綠色建筑聚集區,大力推廣光儲直柔一體化示范應用。

  其次,將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抓住環境污染物與溫室氣體的同源特征,從源頭推動協同增效,是進一步提升城市綠色含量的不二選擇。未來,深圳將一體謀劃、一體部署,推進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同時,以“更安全、更韌性、更宜居、更智慧”為目標,全力打造全球氣候適應型城市發展典范。筑牢城市安全基底,到2030年,城市防洪(潮)能力不低於200年一遇,智能氣象服務網格精細化水平達到100米、5分鐘。塑造城市韌性,推進海綿城市全域建設。構建宜居社區100%覆蓋的友好型城市,不斷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第三,將通過創新和改革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水平。改革開放與創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將繼續以改革激發低碳發展新動能,把創新融入法治、市場、科技等綜合體系中。探索應對氣候變化專項立法,推動綠色金融政策創新,持續深化碳普惠、碳交易和氣候投融資試點改革。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提前布局關鍵零碳和負碳技術研發,培育百余家綠色低碳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為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技術儲備。同時,推動十大領域45個低碳工程及100個近零碳排放區試點示范落地實施,為全球碳中和模式提供深圳樣板。

  張亞立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深圳希望加強與國際城市的合作共享,由全球氣候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引領者,為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添磚加瓦!(記者 竇延文)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