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今年將新增35家社康機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社康服務擴容提質是深圳衛生健康“十四五”規劃的“1號重點工程”。今年以來,深圳社康中心都很拼,有的忙著改擴建或增設發熱診室,有的忙著設名醫工作室或與居民緊密“牽手”,社康機構不斷增進“內力”,正逐漸成為居民看病首選。今年年底,全市將完成28家社區醫院選址,預計新增35家社康機構、新增800名全科醫師。
“打個電話家庭醫生就能送醫上門”
“謝謝醫生,我回去每天按時吃藥、測量血壓。”日前,在寶安區人民醫院大浪社康中心診室,記者看到剛剛就診完的李阿姨走出診室。李阿姨告訴記者,她患有高血壓,隨著家門口社康中心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她就醫、拿藥首選社康中心。
記者在現場看到,寶安區人民醫院大浪社康中心就診秩序井然,不少市民在排隊等候就醫。在這裡,全科醫生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咨詢、診療、預約、轉診、家庭病床等服務。
大浪社區中心晏志偉醫生和護士正提著藥箱踏進社康中心大門,他們剛剛從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家中回來。“我們上門給80歲的林阿婆做檢查,用小火龍罐為她疏通肢體經絡,再指導她做手指康復治療,阿婆恢復得不錯。”晏志偉醫生表示,80歲林阿婆是深圳家庭病床的受益者之一。
2020年,林阿婆因二次腦梗入院治療,左側肢體偏癱,又患有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臟病,經常要跑醫院就診,家人擔憂不已。林阿婆出院后,向寶安區人民醫院大浪社康中心申請了家庭病床服務,建立了家庭病床檔案。建立了家庭病床后,林阿婆和家人感到很安心,她再也不用發愁跑醫院,打個電話醫生就能上門為她進行“一對一”診療,也可以使用醫保。林阿婆說:“建立了家庭病床,子女也更放心了,病情一嚴重,打個電話家庭醫生就能送醫上門,給了我們老年人滿滿的安全感。”
“簽約了家庭醫生后,林阿婆在挂專家號以及住院等方面可走綠色通道。”大浪社康中心主任賴建斌表示,醫院專科號源優先配置社康機構和全科醫生使用,居民可以通過家庭醫生優先診療、優先檢查、優先住院,減少居民在醫院排隊等候的時間。居民出院回到社區后,社康中心將為居民提供康復服務。
“升級版”社康中心可提供住院床位
在寶安區航城社區醫院門口,記者看到不時有患者進進出出。近日,航城社區醫院正式揭牌運行,這是深圳市衛生健康委批准的全市第一家社區醫院,位於航城街道凱成二路,為一棟4層單體建筑,建筑面積4120平方米。
航城社區醫院是一個“升級版”的社康中心,還帶有100張住院床位。社區醫院與社康中心有何不同?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科室設置上,航城社區醫院除了社康機構常規設置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衛服務功能外,還設置有24小時急診、常態化專家門診、口腔門診、兒童和成人康復中心、住院服務等功能,是目前深圳市功能最齊全的社區醫院之一。
走進航城社區醫院診室,記者發現這裡的醫療裝備齊全,配置有32排螺旋CT、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DR)等裝備。在社區醫院的宣傳欄上,挂著多名出診專家的介紹,專家門診由寶安區中心醫院院本部專科學科帶頭人和骨干專家輪值出診。
航城社區醫院開業后,社區居民首診急診在社區醫院,大病很快能轉診到三級醫院,慢性病、常見病患者,還能簽約家庭醫生,這也是“兩融合、一協同”(醫院與社康融合發展、醫療與預防融合發展、全科與專科協同服務)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生動實踐。“去醫院和在家門口享受的健康服務並無二致,社區醫院更近,看病也更省心,讓人覺得更有‘醫’靠了!”在航城社區醫院就診的市民林女士說。
據寶安區中心醫院黨委書記王利玲介紹,航城社區醫院構建以慢性病為基礎的“防-治-管”閉環健康管理體系,承接大醫院“顧不上”的出院后康復等服務,實現國家分級診療體系目標: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
社康機構擔負“健康守門人”角色
晚上和白天一樣,全科醫生在診室坐診,藥房、檢驗科、中醫理療科正常運轉。手臂上貼著紗布的付先生正在藥房等待取藥,他告訴記者,白天要上班,等到晚上下班了就來中航苑社康服務中心做清創護理,上班看病兩不誤,他為社康中心的夜診服務點贊。
社康機構是面向市民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擔負著居民“健康守門人”的重要角色。“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我們都要管好居民的健康。”中航苑社康服務中心主任陳海飛表示,他們社康開設夜診長達十多年,為白天上班、上學的居民提供方便,對出現異物卡喉、摔傷燙傷等居民進行緊急救治。
截至今年8月底,深圳已經有598家社康機構開放夜診至21時。
除了社康中心診療時間的延長,深圳還繪制了社康服務機構發展新藍圖。新修訂的《深圳市社區健康服務機構設置標准》已於今年1月1日實施,今年起,深圳社康中心的面積將擴容,並新增社區醫院﹔醫院門診服務向社康機構下沉,“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在社康機構建成2000個以上專科醫生工作室,提升社區健康服務能力,為市民提供更高質量衛生健康服務。(首席記者 羅莉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