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躍講述深圳的中法美好“書話”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最近,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使得中法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合作備受矚目。
作為全球聞名的經濟特區和現代文化名城,深圳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有一層相當浪漫的文學緣分:深圳出版社(原海天出版社)是國內最早進入法國出版界洽談圖書版權貿易的中國出版社之一。法國《圖書周刊》曾稱深圳出版社為“法國當代文學在中國的重要促進者”,法國《今日詩歌報》更是贊揚“深圳出版社成了中國南方的法國文化出版重鎮”。
胡小躍是深圳出版社“胡小躍工作室”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截至目前,深圳出版社已出版了近200本法語作品,涵蓋小說、詩歌、散文、傳記、漫畫、學術著作等類型,數量為全國出版社之最。得益於深圳出版社以及胡小躍的推動,如今法國最新出版的許多文學作品都第一時間被引入中國。近日,胡小躍對晶報記者講述了這段中法之間的美好“書話”。
1992年,中國加入國際版權公約組織,因為國內大部分出版社對涉外版權貿易不夠熟悉,因此很多出版社都對版權引進持觀望態度,亟待打破僵局。1998年,胡小躍從深圳商報社調到了深圳出版社,三個月后,他就動身前往法國,“當時法國的出版社也很驚喜,覺得中國的出版社終於來了。”胡小躍在當地呆了將近4個月的時間,幾乎跑遍了法國各大出版社,談下了近20本書的版權,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而令胡小躍感動的是,雖然當時深圳出版社並沒有出過法語圖書,也沒有很成熟的方案,“但談完之后,他們(法國的出版社)發現我們對法國文學還是了解和喜愛的,所以對我們非常熱情,給了我們非常友好的條件,幾乎就是象征性地定價,他們更看重文學方面的交流,這一點對我來說印象很深刻。”
法語文學雖然在國內相對小眾,但很多文學流派都是從法國發端的。胡小躍回憶說,深圳出版社引進法國文學,主要引進的是當代文學,是想讓讀者看到國外文壇的發展動態,能夠更好地與世界對話,“包括要搞研究,沒有現成的譯本,高校也無法開展。盡管對比起出版公版書,引進最新的法國文學作品成本比較高,做起來比較難,但這是一個開拓性的工作,對文化交流是有好處的。”
二十多年來,深圳出版社引進多本頗具反響的法語圖書,比如將著名法語作家阿梅麗·諾冬的系列小說引進國內,如今在國內已被多次重版﹔還曾引進了近年來多屆法國龔古爾獎獲獎作品,讓讀者得以一睹法國文學的最新風採。
而除了引進法國文學作品,深圳出版社還舉辦了一系列中法文化交流活動。比如,2000年在深圳讀書月設立“法國圖書日”,此后連續多年舉辦﹔2002年邀請法國著名作家格蘭維爾在深圳舉辦龔古爾獎百年紀念活動﹔2003年參與法國文化部及法國駐華大使館的“中法文化年”活動,在北京圖書博覽會舉辦多場活動﹔2004年在深圳文博會期間舉辦海天版法國優秀圖書展﹔2014年參與“中法文化之春”活動,邀請法國作家菲力普·福雷斯特來深圳舉辦《薛定諤之貓》文學研討會﹔2017年設立“中法講書團”,輪流在中國和法國的書店、書展、圖書館、文化沙龍介紹海天版法國圖書和深圳讀書月,宣講深圳的文化建設與成就,擴大深圳在國際上的影響。
深圳歌劇院效果圖。2021年3月,深圳歌劇院建筑方案設計國際競賽中,普利茲克獎獲得者、法國當代著名建筑師之一、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讓·努維爾團隊的“海之光”方案榮獲一等獎。
因為胡小躍在推動中法文化交流上的貢獻,他還在2002年被授予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這是法國文化和通訊部用於表彰全世界在藝術或文學領域享有盛譽,或對弘揚法國和世界文化作出特殊成績和杰出貢獻的法國人及非法國人的榮譽,是法國政府授予文學藝術界的最高榮譽。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胡小躍說,深圳出版社暨“胡小躍出版工作室”將推出一系列重點圖書,包括法國哲學家吉·佩蒂德芒熱的《本雅明及20世紀哲學大師們》、法國學者呂西安·戈德曼的《馬克思主義和人文科學》、法國著名哲學家艾米爾·布列赫的《歐洲哲學史》、2023年法國最大文學獎龔古爾獎獲獎作品《守護她》、法國龔古爾獎評委阿蘇裡的傳記作品《假如》、介紹巴黎三大博物館的文學藝術類圖書《莫娜的眼睛》、法國國家圖書館館員夏爾-埃盧瓦·維亞爾的《拿破侖與圖書館》、法國大學教授馬蒂厄·萊恩的《追隨大師:重讀那些偉大的小說》等15種。
胡小躍說,因為這份特殊的書緣,深圳出版界和法國出版界的關系十分密切,也讓越來越多的法國人了解深圳這一座城市。“我們去到法國,首先向他們介紹深圳,慢慢地他們現在對深圳了解也比較多了。去年我去法國一個很小的城市,一個法國人還專門跟我說他來過深圳很多次,說明現在深圳在法國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來源︱晶報app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