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次以多維場景模式展示生態建設成果

“綠美深圳”雲端巡禮活動主會場。
當無人機掠過大鵬地質公園低空展開“AI+”智能巡園,當深圳灣的潮聲與福田CBD都市的脈搏在紅樹林濕地交織共鳴,一場厚植山海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底色、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范式的綠色對話在雲端拉開帷幕。
3月21日是第13屆世界森林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首次以多維場景模式全面展示“綠美深圳”生態建設成果,以硬核數據與鮮活實踐展示自然資源保護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同頻共振。
重頭戲“雲端巡禮·綠美瞭望”,首次全面展示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實踐成果。
在華僑城小學,“山海連城自然教育”主題巴士引領學生們探索自然、擁抱自然。這座車輪上的課堂,將大自然的廣闊奇妙濃縮於有限的可移動空間,在全國創新開啟“五進式”全場景生態科普教學模式。春到梧桐山,第十屆毛棉杜鵑花會開幕,小梧桐、萬花屏和鳳凰台盛放的300余種杜鵑花通過直播雲端觀賞,而這種生態景觀數字化傳播的創新,讓自然之美突破地理邊界。沙頭角林場,鈴兒花在漫山薄霧中俏立。經過多年精心撫育、種子繁育重點技術攻關和森林質量精准提升,一度瀕危的野生鈴兒花可人工培育,每年移栽幼苗1萬株,“梧桐山鈴兒花會”成為吸引超20萬人次的盛會。
從龍華樟坑徑城市公園正在開展的新造林撫育,到龍崗河鯉魚壩節點的濕地公園建設實踐﹔從大亞灣核電基地政企共建的綠美示范點,到蘭科中心實驗室裡國家重點保護蘭科植物的組培繁育﹔從光明科學公園裡熱火朝天的“科學之城 共享心綠”科學青年林義務植樹活動現場,到保護區中心在西坑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動物手術室為救助的穿山甲做超聲檢查……18個實時連線的分會場,印刻了從“綠起來”邁向“美起來”的每一步足跡,構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圳范式”。
活動還首次對森林碳儲量、年碳匯量等數據進行發布,對《自然有回響》宣傳片、《古樹深圳》人文科普讀物進行了首發。
“未來之契”環節,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表示,按照《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深圳將嚴守生態保護等三條“紅線”,構建“四帶八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保護利用好森林等自然資源,系統性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塑造魅力國土空間,讓綠色美麗成為靚麗城市名片。向未來啟程,深圳在春風中舒展新綠。(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羅靜 王佐霖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