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幕

2020年08月28日10:19  來源:深圳特區報
 
原標題:現代 大氣 科技感十足

  在城市規劃館,工作人員對可變化色彩的亞克力模塊進行精心調整。

  城市規劃館以獨特的藝術構思、超前的高科技手段,實現了城市規劃、地標建筑、文學藝術、科技、科幻等共融。

  城市規劃館以獨特的藝術構思、超前的高科技手段,實現了城市規劃、地標建筑、文學藝術、科技、科幻等共融。

  建設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規劃先行。8月27日,凝集無數創意智慧和心血的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下稱“兩館”),作為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作品,13年磨一劍,驚艷呈現,同時也展現了深圳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創意之都”的硬核實力。

  作為“兩館”正式開放暨深圳市城市規劃展開幕后的第一批訪客,記者先睹為快。兩館位於市民中心北側,用地面積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1萬平方米,共5層,其中當代藝術館在南側、城市規劃館在北側,獲得2016-2017年度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2007年,兩館建設啟動國際設計競賽,奧地利藍天組的設計從177個方案中勝出。藍天組是現代建筑領域“解構主義”代表和“開放建筑”倡導者,代表作品有法國裡昂匯流博物館、德國慕尼黑寶馬世界、俄亥俄州亞克朗藝術博物館等知名建筑。

  兩館建筑猶如一個經過雕琢的城市巨石,既獨立但又共享一個建筑體的結構。入口處的結構體系復雜,由大量傾斜、扭曲、旋轉等異型鋼結構組成,建設施工極具探索性和挑戰性,也極具現代感和藝術感。入口處的雲雕塑,高26米,立面採用不鏽鋼打磨成光滑的鏡面,是充滿科幻感十足的藝術展品,也為兩館提供了橫向的交通流線。

  舉辦此次深圳市城市規劃展的城市規劃館,展覽面積9600平方米,分為“城市共生”“城市共建”“城市共想”三大板塊,集合了深圳豐富的規劃成果、詳實的歷史資料。其中,三層以“城市共生”為主題,展示內容包括自然生態、海洋文明、共同家園和灣區都市等專題板塊﹔四層主題為“城市共建”,主要展示深圳城市規劃體系與制度的亮點與創新﹔五層展覽主題為“城市共想”,主要展示深圳的歷史和未來遠景。

  記者在現場看到,圍繞“生態、人本、創新”的核心理念,策展深植深圳創新創意的城市基因,以獨特的藝術構思、超前的高科技手段,實現了城市規劃、地標建筑、文學藝術、科技、科幻等共融,形成一個實踐與想象並行、現實與虛擬重疊、當下與未來交織的綜合平台。

  徜徉在展廳內,市民熟悉的深圳城市地圖使用了可變化色彩的亞克力模塊精心打造,成為參觀者必須打卡的藝術空間。AR虛擬現實技術,將深圳梧桐山、紅樹林濕地代表性動植物“請”到館中,可以手機“捕獲”它們的行蹤並合影留念。各展館還使用了大量的3D打印模型和聲、電、光、AR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手段,立體而生動地展現了深圳城市建設的滄桑巨變、城市發展成果與未來2035年的藍圖。“灣區都市”展示了深圳從建城之初至今的9個典型濱水地區樣貌,還有一幅長達600多米的“深圳長卷”,在72米的牆面中徐徐展開,堪稱中國之最,駐足靜觀,深嘆深圳之美。

  兩館於8月28日開放試運營,可通過其官微公眾號預約。不少首批觀展的記者表示,兩館現代、大氣、科技感十足,很快會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地。而展覽中美好的圖景,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位市民對於獲得深圳“雙區”建設的民生“七有”充滿了自豪感、幸福感,對深圳加速建成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也充滿了信心。(記者 秦綺蔚/文 周紅聲/圖)

(責編:劉淞菱、陳育柱)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