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迎中秋雅趣多情厚重

2020年09月30日11:27  來源:深圳特區報
 
原標題:鵬城迎中秋雅趣多情厚重

  “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分和月神崇拜的祭月典禮,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寄托著中國人對團圓和睦的向往。那麼,中秋節在嶺南大地產生了哪些習俗和文化意義?如今的深圳人又打算怎麼過中秋節?記者為此進行了採訪。

  深圳民間有拜月賞月傳統習俗

  深圳民俗專家廖虹雷告訴記者,深圳民間歷來有拜月賞月的傳統習俗。在《深圳民間節俗》一書中,記述了早年間深圳人家的過節習俗:“離中秋節還有七八天時間,人們就著手准備拜月賞月的物品。石岩、龍華、布吉一帶農家,到果園採摘柿子回來,挑選個大勻稱漂亮的柿子,用香火‘藏’熟成紅柿﹔公明、鬆崗和西鄉、南頭的農家,收獲芋頭、菠蘿、菱角待用﹔橫崗、龍崗、坪山的農家到田裡鋤花生或在自己‘自留園’裡摘柚子和青欖等,一方面自用,一方面挑到墟集上售賣。”而在中秋當天,人們也會挑選吉時在家裡拜祭祖先,“龍崗、橫崗、坪山、坪地、坑梓一帶鄉村,有清明不拜山而在中秋節掃墓拜祭先人的習俗。”

  廖虹雷還提到了舞草龍、玩燈籠、“耍樂仔”、“燒瓦塔”、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這些都表達了人們對花好月圓人長壽的美好向往。“耍樂仔”,即在中秋夜吃完柚子后,用柚子皮和蠟燭制作成柚燈供孩童玩耍。而“燒瓦塔”曾在深圳的客家人聚集地流行過,即用大堆瓦片,壘砌成一二米不等的小塔,塔周留瓦孔通風,頂端留一塔口,供投放竹、木、柴草等燃料,當火焰將瓦片燒紅,人們便爭相撒上鹽巴、鬆香粉,其場面和效果與放爆竹效果無異,“火花越高,瓦塔越紅,預兆來年豐收、興旺”。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化發展,老一輩人的中秋習俗漸漸消失於都市,但千百年來,中國人在“過節氣”中蘊藏著的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卻從未改變。

  月餅吃出新花樣

  過中秋,中國人要吃月餅。據資料載,“月餅”作為一個節俗的專用名稱,最早出現在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到了明代各類書籍中出現了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中國風俗辭典》記述中國月餅起源於唐初。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琳琅滿目,風味也因地各異。廖虹雷提到,就口味而言月餅分甜月、咸月或半咸甜月﹔按餅皮分,則有酥皮、漿皮、飴糖面皮和“冰皮月餅”﹔若要按原料和制法分,除傳統的五仁、蓮蓉、豆沙、蛋黃、叉燒火腿及糖餅外,還有水果、茶葉、海味、雜糧齋月餅等。

  如今,月餅已不再隻供解饞,創新、時尚、文化也逐漸成為了消費者們在挑選月餅時所追求的因素。記者日前走進深圳的各大超市觀察發現,冰皮月餅和奶黃流心月餅的人氣很高。有消費者告訴記者,“這兩種月餅在年輕人中比較流行,口感也不錯,無論是自己吃還是送給親朋好友,都很受歡迎。”不僅如此,如今的商家也熱衷於在月餅餡料上“做文章”。例如,“螺螄粉終於對月餅下手了”這一話題日前引發了微博網友3.5萬次的熱烈討論,原來有廠家將制作螺螄粉的相關食材包進了月餅皮。而對於這樣的創新,有網友表示“大可不必”,也有人笑稱“願意一試”。

  此外,食品品牌與文化品牌“聯名出品”,從包裝著手創新,將月餅打造成文創禮品,也成了近年來的流行趨勢。“月餅吃完了,但是月餅盒子不舍得扔”,市民劉小姐告訴記者,她收到了朋友送來的一款與故宮聯名的月餅禮盒,包裝元素源於乾隆時期的《繡富貴長春圖軸》以及《藍瑛澄觀圖冊》,華美而高雅。劉小姐表示,她准備將月餅盒留下來作為首飾收納盒,一舉兩得。

  回家看看,陪陪父母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秋時節,天高雲淡,風爽月皎,人們在賞月飲酒詠唱時,又代代相傳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無論是燕趙高地、中原亭閣、江南水鄉,還是天涯海角,人們皆祈盼“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中秋佳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寄托著億萬家庭對團圓和睦的向往,承載著和諧融洽的血脈親情和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

  “回家看看,陪陪父母”,是在深圳工作的小鄭的長假安排。小鄭的老家在湖南長沙,他開心地說:“早上在深圳吃盤腸粉做早餐,坐高鐵3個半小時就到家了,回家剛好趕上吃午飯。”他表示,自己總是因為忙碌的工作而忽視與家人的溝通交流,恰逢中秋佳節,與家人的和睦團圓成為了自己最向往的事情。(記者 張銳)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