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物種歐亞水獺再現深圳

2020年10月30日09:15  來源:深圳晚報
 
原標題:珍稀物種歐亞水獺再現深圳

紅樹林基金會發布紅外監控視頻中發現的水獺。(視頻截圖)

  10月25日凌晨4時,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紅外相機拍攝到疑似水獺的圖片及視頻,經過專家影像分析和現場痕跡採集,確定為歐亞水獺。10月28日晚間,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MCF)正式發布了這個消息。

  MCF守護深圳灣項目官員戎燦中告訴深晚記者,10月25日凌晨,在看到紅外相機拍攝的影像后,他和同事隨即向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張璐和生物學研究員、林業高級工程師王勇軍兩位業內專家確認,得到了令人興奮的答案:確定是歐亞水獺。據悉,深圳早前的水獺記錄要追溯到1997年至1998年在內伶仃島上的獸類調查,以及2010年在國際自然觀察網站iNaturalist上記錄的水獺影像。可以說,深圳的水獺,至少消失了10年。

  記者了解到,由於長期對水生環境的適應,水獺擁有光滑且緊致的皮毛,但這卻成為它在上世紀被大量捕殺的原因。進入新世紀后,棲息地的喪失成為影響水獺生存現狀的又一重大因素。植被破壞,水體污染,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的影響,最終導致水獺種群急劇萎縮。

  2019年發表的《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顯示,2000年后整個珠江口隻有珠海、澳門和香港有水獺記錄。根據2016年對珠海水獺的調查,受棲息地和污染的影響,珠海地區的水獺種群嚴重下降。香港的歐亞水獺也僅局限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和落馬洲一帶的魚塘河流中且數量零星。

  戎燦中介紹,作為淡水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水獺因其對棲息地破壞和污染十分敏感而被認為是淡水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同時也是區域河流和濕地等水生環境的旗艦物種。也就是說,水獺的存在通常意味著濕地生態系統完整健康,體現了該區域的生態地位和價值。

  “這些年深圳不斷積極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我們一直抱有信心會再次發現水獺。此次在福田生態公園記錄到水獺,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特別是水體治理工作的成果。”戎燦中說。

  這是在2017以來相繼記錄豹貓、小靈貓之后,深圳又一項次記錄到重要哺乳類物種信息。MCF方面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做好監測,營造生境,希望它們能快樂地生活下去,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珍稀野生動物重新成為深圳人的“好鄰居”。

  新聞辭典

  水獺是食肉目鼬科水獺亞科(Carnivora / Mustelidae / Lutrinae)動物的統稱,全球現存共7屬13種。在我國有三種水獺,分別是歐亞水獺、亞洲小爪水獺以及江獺,其中分布最廣泛的是歐亞水獺。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NT)。(記者 李晶川 徐婭 陳龍輝 通訊員 楊凱婷)

(責編:肖錕、陳育柱)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