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羅湖:服務激發新活力 基層治理再升級

李申
2021年11月25日13:44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深圳羅湖區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服務升級”,要求推動公共服務全面提質提速,打造最宜居宜業的服務品質典范區,塑造營商環境新樣板,樹立民生服務新標杆,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11月25日,深圳羅湖“雙周發布”舉行“服務激發新活力”專場,邀請黃貝街道黨工委書記丘志、翠竹街道黨工委書記袁亮、筍崗街道辦事處主任張俊欣,分享各自街道在“服務升級”方面的有益探索。

  黃貝街道:實施“黨建領航”工程

  黃貝是羅湖建成區面積最大、實際管理人口最多的街道。丘志介紹,過去,由於資源分散、管理碎片、服務缺位等問題,社區遇到需要街道多個部門共同解決的問題時,就要“一對多”的去找多個部門,耗時耗力,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居民群眾訴求往往無法得到及時回應。

  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去年7月,黃貝街道探索實施“黨建領航”工程,打破以往由處級干部帶分管業務科室挂點社區的傳統定勢,組建黨建領航團隊包干駐點社區。

  團隊由街道機關各職能部門骨干力量交叉組建,每個團隊有5—7名成員。其中,社區第一書記兼任隊長,街道正科級干部任副隊長,每個團隊都安排1名城管執法員,幫助社區解決問題。

  “黨建領航團隊既不是簡單的人員增加,也不是簡單的物理聯動,而是創造性地把組織優勢、資源優勢、服務優勢轉化為服務居民群眾的新優勢、新引擎。”丘志說。 

  就組織優勢而言,黨建領航團隊實現了從“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的轉變。領航團隊隊長是街道處級干部,是領航團隊的領頭人,一邊連著街道黨工委、一邊連著社區黨委,不僅可以更加全面、准確、完整地領會和落實黨工委的各項工作部署,也可以在一線直接、具體、充分的掌握基層實際困難與民生需求。

  就資源優勢而言,黨建領航團隊實現了從“零敲碎打”到“系統集成”的轉變。領航團隊的每一名成員都是街道不同部門的“資源代表”,駐點社區又是領航團隊的“責任田”,社區治理中涉及的問題,隊員可直接參與推動解決,減少了自下而上溝通的環節。

  就服務優勢而言,黨建領航團隊實現了從“各敲各鼓”到“同奏一曲”的轉變。領航團隊成員固定駐扎在社區,對社區的了解更精准、更透徹,能及時將街道職能部門服務帶到社區、送給居民。

  “‘黨建領航’工程實施以來,我們短平快准解決了居民群眾各類訴求7900余項,越來越多的‘身邊小事’得到了及時解決,讓居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更高效的民生服務。”丘志說。

  街道、社區不僅僅隻有“身邊小事”,還有許多“民生大事”。黃貝街道依托“黨建領航”工程,由黨建領航團隊牽頭,推動區直職能部門、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黨員多方形成合力,共同破解難題。

  例如,為解決“老有所依”這件大事,黨建領航團隊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在全區率先推出“獨居老人關懷項目”,開展“敲響心門,溫暖到家”入戶探訪活動,並借助科技手段為轄區獨居老人提供“健康監測、應急求助、語音播報”等智慧型服務,保障了老人的居家安全,也讓獨居老人不再孤獨。

  去年以來,依托“黨建領航”工程,黃貝街道協調區直職能部門、轄區企事業單位共同解決了300余項“民生大事”,贏得了群眾點贊。今年4月,黃貝街道再次深化拓展“黨建領航”工程,在轄區范圍內全面推行“1+4”基層治理議事協商工作機制,也就是街道黨建領航工作聯席會議+社區黨群協商聯席會、物業管理聯席會、社情民意分析會、民生實事協商會議制度。

  “隨著越來越多的多元主體參與進來,我們匯聚合力解決群眾關切的‘民生大事’的底氣更足了、成效也更明顯了。”丘志說,黃貝街道將持續深化“黨建領航”工程,全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杆街區”,讓轄區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翠竹街道:建設一體化黨群服務中心

  “中國珠寶看深圳、深圳珠寶看水貝”。水貝就位於翠竹街道,共有4個大型珠寶產業園區,黃金珠寶企業近3000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同時,這裡還有18個住宅小區,以及800家“三小”門店、2所小學、2所幼兒園、1個集體股份公司。

  今年,翠竹街道以水貝社區為試點,探索深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16個字開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身邊的大小事。”袁亮說。

  剛落成不久的水貝黨群服務中心是最大的亮點。中心把原本場地較為分散、布局不夠合理的黨務政務服務空間、圖書館、社康中心、長者服務站等公共服務設施進行系統規劃和整體升級,真正實現了黨群服務“零距離”。

      例如,長者服務站不僅具備一般的日間照料、助餐、心理咨詢功能,還有30張床位,可以提供全天候、24小時的專業康養服務。這些還不夠,隔壁就是社康中心,全科醫生會到這裡定期坐診,遇到緊急情況,醫生1分鐘內就能趕到,比救護車還快,真正實現“醫養融合”,讓養老變“享老”。

  據統計,正式運營一個月來,水貝黨群服務中心已累計接待服務轄區黨員群眾、企業職工近5000人次。袁亮說,這裡正在成為一個群眾想來、愛來、常來的綜合服務陣地、社區居民的第二個家。

  社區是基層治理數據的採集者,但是社區往往沒有查閱和使用的權限。袁亮介紹,翠竹街道與羅湖區政數局反復研究,在水貝探索構建全閉環數字化治理模式,推動智慧科技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

  一方面,水貝智慧調度中心將各種治理要素都對社區開放,人口、房屋、法人、資源、事件、視頻監控等社區台賬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在水貝“三小”場所及各小區關鍵位置安裝了747個紅外煙感、93個燃氣檢測、83個消防栓水壓監測、41個消防水池水位監測設備,為轄區41名獨居老人配備老人手表。通過這些設備,在社區安全治理上實時智能發現、及時預警告知。

  此外,水貝社區在法治建設方面也頗有成效。水貝社區綜治中心與常規綜治中心相比,功能更全、服務更優。區司法局將區級法律援助資源下沉至社區,設立公証處辦事點﹔區人力資源局下沉勞動仲裁資源,在水貝挂牌全區首個街道級勞動仲裁庭﹔區法院試點在水貝推行在線立案和遠程司法確認。這裡具備法律咨詢服務、調解、仲裁、法治宣傳教育、公証等五大功能,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的法律服務。

         同時,翠竹街道健全水貝社區“線下+線上”群眾訴求服務平台:“線下”在水貝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率先設立群眾訴求服務窗口,努力讓矛盾“就地化解”、糾紛“就地解決”。“線上”方面,利用小程序“i水貝”,進一步打通群眾投訴建議渠道。

  “提升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是我們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希望水貝能為其他社區提供可參考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制度體系。”袁亮說。

  筍崗街道:服務企業增強經濟活力

  改革開放初期,筍崗因地利之便,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多功能現代化商業化倉庫區,散布著近百棟帶著紅色編號的倉庫,為國家外貿進出口做出巨大貢獻。“首個出口監管倉庫”“首家設立的進口保稅倉”等多項“全國第一”,也為其帶來“中華第一倉”的美譽。

       如今,走在筍崗的街道上,昔日的倉庫多數已經變成熱火朝天的工地。“大家如果到紅嶺北看一看,這邊基本上都已經是新樓。”張俊欣介紹,近年來,筍崗全力推動城市更新。作為羅湖區城市更新主戰場,筍崗現有城市更新項目15個,建成后將釋放約400萬平方米的高品質產業空間。

      隨著寶能中心、招商中環、深業泰富等重點項目建成落地,如今筍崗城區面貌煥然一新,空間迭代升級初具規模,未來還有華潤筍崗中心、中洲坊、城建梅園、城脈中心等綜合體項目陸續建成開放,為筍崗經濟發展、文化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在更新的基礎上,一大批總部企業、龍頭企業入駐筍崗,新業態新群體人數顯著增加。目前,筍崗有企業約18081家,規模以上企業從2016年120家增至279家,增幅達130%,年均增速達25%。筍崗正再一次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

  企業引進來,還要把服務送出去。為更好地服務企業,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筍崗成立21個企業服務組,推動企業服務從單個部門“一條線、一家干”為多個部門“一張網、一起干”轉變。

      “黨建是基層治理的一個重要抓手。”張俊欣介紹,目前,筍崗通過建立“黨建+企服+工會”三位一體服務機制,積極了解企業需求,為其解決困難。以寶能黨群服務中心為例,該中心以黨建會客廳的形式開展基層服務,並開設黨群服務、企業服務和法律咨詢三個服務窗口共206個事項、46個代辦事項,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不出園區。

       張俊欣認為,筍崗的蝶變不僅僅是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和經濟數據蒸蒸日上,更重要是幸福指數越來越高,民生福祉越來越好,讓每一個筍崗人,每一個筍崗企業都能共享發展共同成長。

       他表示,一直以來,筍崗最大的活力就是其經濟活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才的聚集,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我們的民生服務也需要不斷提升。”

       10月12日,筍崗街道開展“行走筍崗——二維碼試運行”活動,上線試運行“點位巡查”和“隨手拍”兩個二維碼,鼓勵市民在發現環境衛生、車輛違停、公益廣告等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實時舉報,便於街道有關部門即時處置,並對處置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新增非機動車停車框838個,規整城中村電線、網線144000米,修補背街小巷道路小破損、小坑窪622處……發布會上,張俊欣公布筍崗根治城市牛皮癬的“賬本”。“數據顯示,筍崗正在變得更美更好。我們也在通過一點一滴的改變,為廣大居民營造更好的居住空間。”

      “幸福很多時候是源自於付出。我們對企業、對居民付出,他們也在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張俊欣介紹,2007年以來,筍崗街道發起愛心企業結對幫扶項目,共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捐款724萬元,幫助困難群眾超過1000人,已經形成了由政府、企業、居民三方慈善的良性循環。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