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新能源產業“風”生“水”起

2022年09月21日08:19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新能源產業“風”生“水”起

  9月14日,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項目正式開工,計劃總投資約200億元,將建設新能源配套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助力深圳新能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據統計,2021年深圳新能源產業增加值約642億元,在核能、智能電網、太陽能、儲能等重點領域涌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

  今年,深圳核能、智能電網、太陽能、儲能、天然氣及其水合物、風能、氫能、海洋能等新能源領域再次迎來政策助力。6月,深圳發布《深圳市培育發展新能源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新能源產業集群要形成規模領先、創新驅動、融合開放的發展格局,培育壯大一批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骨干領軍企業和創新平台,建成引領全國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高地。

  龍頭帶動 新能源產業全面“開花”

  上半年,深圳38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6家上市公司營收破千億,除了平安、招行、萬科和工業富聯外,今年新入局2家公司,分別是比亞迪和順豐控股。比亞迪作為深圳本土新能源汽車企業,自今年4月,比亞迪對外宣布暫停生產燃油車,6月中旬,比亞迪成為國內首個躋身萬億市值俱樂部的汽車品牌。

  深圳新能源產業正在快速擴容,動力電池產業已成為深圳經濟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還有百億市值的動力電池企業,上半年10家電池企業共同創造了907億元的營業收入。在鋰電池業務上,欣旺達動力電池業務正在強勢增長,上半年其動力電池出貨量合計3.95GWh,同比增長631.92%,同時在國內裝車量、三元動力電池裝車量以及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均位列前十﹔在新能源材料方面,格林美憑借回收新能源電池材料的先進技術打開市場,其核心產品動力電池用三元前驅體材料出貨量位居全球市場前二。

  氫能是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市氫能與燃料電池行業協會會長、深圳市氫藍時代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曉輝表示,目前,深圳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從上游的氫氣制儲運加注,到中游燃料電池核心材料、關鍵零部件、電堆、系統,以及下游陸海空動力和智慧能源等新型應用,都有優質企業在深耕細作,形成了氫能創新科技和產業高地,並形成了以深圳為研發、技術突破高地,輻射廣東省乃至全國市場的發展格局。

  據深圳市氫能與燃料電池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深圳已有超過120家包括深圳能源、氫藍時代等龍頭企業在內的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集群,同時還聚集了一批科研院校、行業組織及相關科技創新平台,形成了以行業領軍企業牽頭,協同創新平台共同聚力發展的良好局面。

  布局未來 探尋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深圳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十三五”期間新能源創新載體數量增長一倍,累計建成超過100家。更重要的是,深圳在新能源產業的標准體系建設方面成效突出,承擔核電領域國家、行業標准制修訂超過1000項,位居國內領先水平,且深度參與編制世界首個虛擬電廠標准體系。

  就在8月,國內首家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成立,意味著深圳虛擬電廠邁入快速發展新階段。據悉,深圳虛擬電廠已接入分布式儲能、數據中心、充電站、地鐵等類型負荷聚合商14家,接入容量達87萬千瓦,接近一座大型煤電廠的裝機容量。

  深圳這座“看不見的電廠”,沒有廠房也沒有機組,不燒煤不燒氣,是一種通過能源互聯網技術,把散落在用戶端的充電樁、空調、儲能等電力負荷整合起來,聚沙成塔,變成具有一定規模、可調節的負荷資源。預計到2025年,深圳將建成具備100萬千瓦級可調節能力的虛擬電廠,逐步形成年度最大負荷5%左右的穩定調節能力。

  眾所周知,能源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重資產行業,深圳如何盤活資產、保障能源供應、拓展融資渠道?在《行動計劃》的保障措施中,提出鼓勵新能源基礎設施採用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或者專項債等方式進行融資。

  6月21日,中國証監會正式准予深圳能源REIT注冊。深圳能源REIT成為全國首單獲批的能源行業公募REITs產品,據悉,該項目初始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為深圳能源東部電廠(一期)項目(簡稱“東部電廠”),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秤頭角,採用清潔的液化天然氣(LNG)為燃料,建成后對促進深圳經濟發展、加強電網運行可靠性、平衡電源結構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基礎設施REITs將能源基礎設施証券化,使之成為標准化、可交易的基金產品,能夠更廣泛地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國信証券公募REITs業務線負責人余世暐表示,能源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投資門檻高,對社會公眾直接參與投資存在障礙,而能源基礎設施REITs將投資門檻大大降低,公眾投資者可以參與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從而實現廣泛聚集社會資金參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目的。(記者 鄒媛)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