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海中守林人”呵護海底絢麗珊瑚世界

2022年09月21日09:19 | 來源:深圳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中守林人”呵護海底絢麗珊瑚世界

  科研人員在海底開展珊瑚普查。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供圖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珊瑚繁育基地展示了許多珍貴的珊瑚和伴生魚類。 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攝

  深圳大鵬新區大澳灣沙灘邊,金沙伴著浪花撒成了一灣玉帶狀,海水明澈見底。

  一大早就已經集合在南澳畬嚇碼頭的楊小舟一行人卻沒什麼時間去欣賞美景,岸邊換裝、乘船起航,沒有多余的動作,這群“海中守林人”就開始了一天的珊瑚保育工作。

  突破關鍵技術 修復珊瑚礁超15公頃

  銀白的曙光漸成啡紅,已經乘船到達目的地的潛水員們逐一跳進水中,這裡有接近40畝的珊瑚保育區,肉質扁腦珊瑚、橙黃濱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顏色、色彩各異的珊瑚在海水中搖曳,珊瑚礁群邊,與之共生的絲蝴蝶魚、孟加拉豆娘魚、尾斑光鰓魚等眾多伴生魚類穿行其間,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珊瑚生態圈在湛藍的海水和粼粼波光的襯托下,宛若仙境。

  珊瑚作為腔腸動物門中最大的一個綱——珊瑚綱,種類達7000多種,由大量珊瑚虫尸體構成的珊瑚礁石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基石”。珊瑚礁生態系統被稱為“水下熱帶雨林”,對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漁業資源、發展旅游觀光等具有重要意義。

  “看著海底‘森林’慢慢出現在眼前,這一刻也是我最享受的。”楊小舟就職於廣州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珊瑚與珊瑚礁生物繁育研究中心。一個月裡他和同事大概會下海10~15天左右,具體要看當月的天氣情況。下海除了種植和保育珊瑚,還要清理漁網、塑料瓶之類的垃圾,在合適的時機,他們也會進行一些珊瑚採摘的工作。每次下海,通常都是一整天。

  據統計,目前大鵬新區海域已調查觀測到珊瑚共23種,珊瑚礁魚類10種,其中調查記錄到的珊瑚物種屬於石珊瑚目,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15年開始,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正式開展珊瑚礁生態修復應用技術研究,突破了石珊瑚規模化海底培育和原位種植關鍵技術,形成了珊瑚園藝人工栽培、人工珊瑚礁修復海底育林等多項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珊瑚修復技術在廣東、海南等地被廣泛應用,其中在深圳海域種植珊瑚超過6萬株,修復珊瑚礁面積超過15公頃,經過多年的努力,深圳海域珊瑚覆蓋率較2015年普查時的面積增加了5%,提升了修復區域的珊瑚覆蓋率和生物多樣性。

  可不要小看這個5%,因為珊瑚的生長會受到水質、水溫諸多因素的影響,修復難度非常大。

  國家級海洋牧場將在大鵬新區開建

  2020年,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科研團隊在深圳大鵬灣海域人工規模化培育的石珊瑚首次出現了排卵現象,進一步推動了石珊瑚有性繁殖技術的研究。同時,他們還開展了石珊瑚種質資源建設,在室內培育石珊瑚物種超過100種,為南海珊瑚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為解決珊瑚種質資源卡脖子問題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時至今日,深圳的珊瑚保育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體系,今年年底,大鵬灣國家級海洋牧場將在大鵬新區開建,這也是全國首個以珊瑚養護為主題的海洋牧場。

  9月20日,第三屆全國珊瑚日活動在深圳大鵬新區啟動,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在致辭時表示,全國有共計990種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其中珊瑚就佔608種,所涉及物種數量大、保護任務重、形勢嚴峻,希望借助全國珊瑚日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珊瑚、保護珊瑚,從而保護海洋、保護環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與深圳市廣電公益基金會也共同發起“大鵬灣珊瑚礁修復”公益項目,委托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在大鵬灣開展珊瑚礁修復計劃,再投放20個人工珊瑚礁盤,種植4000株石珊瑚。

  舟楫為馬,耕海牧漁。大鵬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的建設,將助力破解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海洋生態保護矛盾,為打造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提供“深圳樣板”。(記者 李晶川 朱冀)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