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全力打造全國最干淨城市

李申 劉甘霖 鐘子杰
2022年10月10日15:33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10月10日,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發布2022年三季度深圳市環境衛生指數測評結果。三季度測評結果顯示,排名前三的區分別是福田、羅湖、鹽田,排名后三的區分別是龍華、南山、坪山。全市74個街道中,有72個街道的環境衛生指數達85分以上,其中7個街道超過90分。

2017年,深圳在全國首開先河創建的“環境衛生指數測評”機制,不分原特區內外,按照“一個標准”對全市74個街道3萬余個考察點進行現場考察,對居民進行滿意度調查,形成量化指數得分排名,在主流媒體上公布。全市環衛指數由最初的77.72分提高至2022年三季度的87.89分,居民滿意度由不到60分提高至79.75分。

這一卓有成效的創新實踐,是深圳環境衛生現代化治理的一個縮影。十年來,深圳全面深化環衛改革創新,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治理,全力打造全國最干淨城市。

龍崗能源生態園。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垃圾處理:讓“鄰避設施”變身網紅景點

“沒有垃圾味,隻聞咖啡香。”2017年,鹽田能源生態園完成升級改造,這座顛覆傳統認知的垃圾焚燒廠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市民游客參觀,變身“網紅打卡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深圳的生活垃圾產生量也快速增長。2012年全市生活垃圾達1.3萬噸/日,而全市焚燒能力僅4875噸/日,其余垃圾隻能依靠填埋場超量填埋來解決,“垃圾圍城”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破解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選址難、建設難、技術難等問題,深圳出台全球最嚴垃圾焚燒煙氣排放標准,選用先進、穩定的技術設備,對焚燒設施外觀實行去工業化設計,並配建咖啡廳、科普館等設施,將能源生態園打造成為花園式設施。

率先完成升級改造的鹽田能源生態園獲得“廣東省宜居環境范例獎”,成為全國垃圾焚燒的標杆。以此為標准,南山能源生態園二期、寶安能源生態園三期、龍崗能源生態園相繼投產。深圳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提升至最高2萬噸/日,率先成為全國首個具備垃圾分流分類后全量焚燒能力的城市。

除了創新“能源生態園”建設模式,以超歐盟標准建成三大能源生態園,深圳還以超常規力度、用最短時間有效化解全市重大公共安全風險。

作為深圳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下坪場長期超負荷填埋,設施嚴重老化,場區險情環生。2018年,深圳對存在的風險源進行治理,投入2300人、320台大型設備,連續奮戰106天,完成正常情況下一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如今的下坪場,已經成為鳥語花香、環境優美的環衛科普教育基地。

義工引導市民做好垃圾分類。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垃圾分類:讓文明理念走進千家萬戶

作為全國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深圳在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多角度、多場景法規標准體系,全過程、全品類分流分類體系,多層級、多維度宣傳教育體系,以及重社區、抓基層綜合治理體系,形成一套可復制的“深圳模式”。 

2015年以來,隨著《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執法指引》《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設備配置規范》等法規文件的出台,深圳逐漸形成層次分明、科學系統的法規政策標准體系。

與此同時,在全國“四分類”的基礎上,深圳率先建立完善玻金塑紙、廢舊家具、年花年桔等九種垃圾分流分類體系。在住宅區設置2.1萬個集中分類投放點,全力推動密閉化標准桶建設。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深圳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長42.1%,有害垃圾回收量增長54.9%,廚余垃圾回收量增長153.0%,其他垃圾處置量下降7.6%。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6%,位居全國前列。全市廚余垃圾收運量達5516噸/日,分類率達22.9%,超過國家住建部的20%標准線。

垃圾分類重在全民參與。深圳創新開展垃圾分類“百分百行動”,通過評選垃圾分類“百優社區”和“百分書記”等方式,調動社區黨員干部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垃圾分類深入千家萬戶。

為了讓垃圾分類文明行動像蒲公英種子一樣,不斷傳播擴散,深圳還創新實施垃圾分類公眾教育“蒲公英計劃”,以“黨員、志願者、物業、熱心居民”為主體,建立起市、區、街道、社區、小區五級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伍。目前已組建千余名志願講師隊伍“進社區”“進校園”,開展各種宣傳講座和培訓2萬多場。建成科普教育場館26個,累計接待市民近37萬人次﹔打造“垃圾分類微課堂”約900所,培訓200萬余人次。

純電動高壓沖洗車開展道路清潔。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環衛作業:讓“席地而坐”成為生活常態

  推行標段改革,規范招標履約﹔推廣機掃設備,減少人力投入﹔實行“車載桶裝”,革新轉運模式﹔使用清潔能源,踐行綠色低碳﹔人車設施互聯,實時在線監管…… 作為全國環衛服務市場化改革的發源地,深圳始終走在環衛行業發展轉型的前沿。

曾經,深圳以“二線關”管理線為區分,“關內”“關外”環境衛生水平差距明顯。隨著特區一體化實施,為徹底改變發展不平衡及原“關外”地區管理粗放等問題,深圳市城管部門在考核機制、工作方法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實踐。

例如,深圳首創的“環境衛生指數測評”機制不分原特區內外,按照“一個標准”在全市進行考察。指數排名成為“指揮棒”,全市各街道把環境衛生品質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的長效管理機制。原特區外區域環境衛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集貿市場、城中村等環境衛生短板地帶得到有效治理。

為了強化城市管理,深圳市城管部門將環境衛生管理重點重心放在現場、放在一線,以“不打招呼、不設路線、直奔現場”的方式發現和督促解決問題。

這種“行走深圳”的一線工作法成為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推手。同時,加大清掃保潔投入、提高環衛作業標准和質量,全面提升環衛管理精細化水平,按照“席地而坐”的要求,給市民游客營造干淨整潔的“深圳印象”。

近十年來,深圳大力推動環衛行業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裝備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提升規模化、機械化、密閉化、清潔化和智能化水平,改變環衛行業“小散亂”等現象。

例如,通過推廣各式環衛作業機掃設備,減少人力投入﹔日常垃圾運輸採用平板車“車載桶裝”+勾臂車“整箱轉運”方式,實現全過程密閉化運輸﹔開發智慧環衛系統,實現全市環衛作業服務“一網統管”,並試點構建起環衛從業人員培訓體系和職業認証體系,促進環衛工人向產業工人轉型。

深圳市寶安區橋頭社區公園公廁煥然一新。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公廁革命:讓市民“方便”真正方便

近年來,深圳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多措並舉,實現廁所環境及廁所文明雙提升,真正把公廁打造成為城市文明的一個窗口。2018年,深圳獲全國100個重點城市“城市開放廁所平衡指數”第一名,開放廁所數量與用戶日常需求之間的平衡程度最高。

為彌補公廁數量不足,深圳率先將17類行業公廁全量納入、統籌管理,免費向市民開放,並大力推動傳統公廁升級改造工作,累計新改建公廁3400余座。

此外,深圳還採取多種渠道增加公廁數量,2017年以來新建傳統公廁259座。同時,採用裝配式建筑方式,在社區公園、綠化帶等區域,組裝100座功能高度集成的小型公廁。這種公廁單體佔地5平方米左右,最大不超過8平方米,結合周邊綠化提升打造成城市建筑小品、景觀精品,大大緩解市民緊急如廁、出租車司機如廁難等問題。

數據顯示,深圳面向市民開放的公廁數量已由2012年的不足800座增加至目前的4540座。在“美麗深圳”公眾號等多平台發布的“公廁地圖”中,可以一鍵導航,讓市民“方便”真正方便。

除了數量的增加,深圳的公廁環境也在不斷改善。通過優化公廁男女廁位比例、增強通風採光、配建第三衛生間、母嬰室,添置雙卷紙巾、扶手、挂鉤、擱物板等便民設施,如今的公廁設計新穎、環境優美、人性化設施齊備,不再使人掩鼻而過,而成為環境優美舒適的場所。

貼心舒適的如廁環境,還離不開對公廁的精細化管理。除了全面實行公廁專人專業管理外,深圳通過開展“每周查廁所”行動和公廁環境指數測評,向社會公布評分排名,倒逼責任管理單位提升水平。在測評標准逐年提高的情況下,全市公廁環境指數依然由2017年最初的60.67分提升至目前的90分左右。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