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制造業服務業加速融合

2022年12月16日08:50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制造業服務業加速融合

跨界,往往意味著打破常規,破舊立新。

  在經濟學界,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原屬不同產業分類。然而隨著深圳現代化產業體系日益完備,這樣的常規正在被打破。

  制造企業向服務化轉型,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也成為越來越多深圳企業的共同選擇。隨著5G、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業態的加速發展,深圳制造業企業找到破舊立新的“催化劑”,由單純產品輸出向“深圳產品、深圳設計、深圳管理、深圳質量、深圳標准、深圳品牌”一體化輸出轉型。

  服務型產品越來越智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制造業之“重”與服務業之“輕”,在深圳優雅結合。華為最新發布的Watch GT Cyber智能手表,正是將傳統腕表機械美學與智能科技巧妙融合。

  “傳統鐘表實現了信息增值服務,能夠滿足消費者運動、健康等方面需求,智能化正體現了產品的服務屬性。”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表示。

  以自身精密制造技術優勢,深圳鐘表行業加快邁進智能穿戴設備領域,與蘋果、三星、華為等研發智能手表的企業合作,成為這一領域的主要硬件生產提供者,佔全球智能手表近9成份額。

  這種情況同樣在自行車、眼鏡、家具、黃金珠寶、皮革等行業中出現。喜德盛自行車加大自主研發,將手機開鎖、導航、GPS通信等功能應用在自行車上,以智能化和信息化引領新風向﹔

  雅視司徠柏光學科技聯合華為開發的智能眼鏡,可實現開放式聆聽、智慧播報、健康關懷、指揮操控等功能﹔深圳家具龍頭企業左右家私正將智能產品接入智慧平台,實現智慧家居互聯,推動行業智能化。

  “定制化”服務走向全球

  制造業與服務業如何“跨界”,深圳“十四五”規劃指明路徑:

  加快制造業服務化發展。鼓勵制造業企業發展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信息增值服務等新型服務型制造模式,培育發展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鼓勵制造業企業“裂變”專業服務優勢,面向行業提供專業化服務,由傳統的產品制造商向“產品+服務”綜合服務商轉型。

  定制化讓深圳制造企業追隨市場“風向標”。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的高速發展以及橡膠箱業務加速擴張下,中集集團循環載具業務保持穩步增長,淨利潤約3億元,同比增長約三成。“循環載具正是可提供定制化、可循環使用的載具產品生產以及租賃運營等服務,逐漸擴充了產品線和業務模式。”中集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服裝行業也是如此。深圳原創時裝設計師品牌早已在巴黎、紐約、倫敦、米蘭等國際時裝周上大展風採。梁子、趙卉洲等知名設計師,把自己的原創品牌服裝店開到了巴黎、米蘭,緊跟國際時尚潮流。

  個性化定制,也是“產品力”。深圳黃金珠寶、鐘表、服裝等企業的定制服務通過創新外觀設計,表達更多個人情感與文化內涵。

  產業融合還需破舊立新

  深圳制造業“服務化”轉型,也並非坦途。業界人士分析:“跨界”人才短缺、盲目追求“熱點”以及轉型成本高企,都是不小的挑戰。

  面對制造業服務化的世界潮流,深圳“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促進產業鏈融合,推動先進制造、現代物流、電子信息等領域重點產業園區向“服務+制造”綜合園區轉型。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探索深圳特色“母工廠模式”,以母工廠作為研發設計、高端制造、工藝改進、人員培訓的核心載體,將生產加工環節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優化布局。

  “支持文化、物流等優勢領域服務業企業發揮設計、渠道、網絡等優勢,通過貼牌生產、建立工廠等方式,介入制造業環節,實現服務內容可視化、實體化,這也是一條重要路徑。”余凌曲表示。

  有專家建議,深圳應推動工業設計服務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重點領域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支持垂直電商平台以虛擬現實體驗、線上直接參與等方式,圍繞客戶需求開展反向制造、個性化定制、3D可視化定制等服務。(記者 沈勇)

(責編:李申、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