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出品”舞劇《詠春》成功首演

12月22日晚,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出品,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與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共同資助的舞劇《詠春》於深圳保利劇院開啟隆重首演。
該劇以一深圳劇組拍攝電影《詠春》為引,拉開全劇大幕。電影裡的“葉師父”遠赴他鄉,懷抱“詠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隻為開詠春的一扇門﹔舞台上的片場中,劇組眾人同樣懷抱夢想奔赴山海,隻為追尋心中那一束光。據悉,首演將持續至12月25日。
聚光燈下的“追光者”,“雙非遺”疊加盡展深圳元素
據介紹,舞劇《詠春》創新融合了國家級非遺與嶺南民俗文化,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香雲紗”為題材與展現形式,將滿滿的深圳元素融入新創舞台劇中,並展現了舞劇精神與武術精神碰撞的獨特魅力。
舞劇《詠春》以同根同脈的民族親情和自立自強的中華兒女本色為立意,塑造了以廣東武學宗師為代表的“中國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揚民族自信﹔同時,植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歷程及人文風貌,緊扣時代脈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
據介紹,雙非遺、雙線索、雙場景帶來了兩個時代同頻共振,是本劇的最大亮點。雙非遺“詠春拳”與“香雲紗”分別以主題和展現形式融入劇情與舞台表現中。兩條線索——“戲外”深圳《詠春》劇組,與“戲內”赴香港打拼的葉問的故事在劇中並行展現、無縫切換,兩種場景在舞台上旋轉交替。追尋理想,追尋心中的那一束光,成為兩個時代同頻共振的基因和核心。
“雙線敘事的結構,兩個時代的故事與人,在劇中彼此呼應和共振,這個故事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而展開,最終落在‘理想’。這與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編劇馮雙白說。
以舞詮釋武學之美,“雙子星”攜手眾名家再獻舞壇佳作
本劇由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共同執導。二人曾聯手執導過眾多膾炙人口的舞劇作品,如《隻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沙灣往事》《花木蘭》等。此外,該劇的編劇馮雙白亦是業界名家,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主創團隊還匯聚了如作曲楊帆、舞美設計胡艷君、燈光設計任冬生、服裝設計陽東霖、執行編導何俊波、張振國、編導呂程亮、門大成、李晨哲、造型設計賈雷、多媒體設計譚英杰、助理編劇徐珺蕊、攝影王徐峰、書法許靜等一批國內一線優秀創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詠春》中的功夫對決相當精彩。五大功夫門派詠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悉數登場,而這些高燃對決片段都是由來自荷花獎、桃李杯、文華獎等殿堂級賽事的舞蹈演員。
據悉,舞劇《詠春》在深圳首演之后,即將開啟全國巡演。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將擔任本劇的“全國巡演運營商”,以大灣區為“圓點”,輻射30多座城市,預計將在2023年演出80余場。
從“高原”到“高峰”,厚植文藝植被催生文藝精品
時代精品的誕生,離不開地域支持。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統籌把握下,國有及民營文化企業凝心聚力,文藝名家齊齊發力,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不斷聚集,圍繞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的主題主線,立足“打造文化高質量發展典范”,堅持“學習創新理論、牢記使命職責、心系兩個全面、把准時代脈搏、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守正創新、推出時代精品、講好中國故事、追求德藝雙馨”的“九點要求”,創作出一批又一批的時代文藝精品,投身深圳文藝生態的涵養,為深圳文藝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創新動力和熱情。
僅在今年,深圳就有6部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在省“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深圳有11部原創作品獲獎。一批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主旋律精品佳作不斷在深圳誕生,彰顯著這座城市引領新時代文藝風尚,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的決心與實力。舞劇《詠春》則是深圳重點打造的又一力作,集全國頂尖創作資源於一身,彰顯深圳城市風採與精神魅力。(記者 張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