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羅湖2035年中長期發展空間戰略藍圖出爐

到2025年,羅湖區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深圳商報記者 廖萬育 攝
近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羅湖管理局發布《深圳市羅湖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草案)。該規劃草案描繪了羅湖區2035年中長期發展空間戰略藍圖,積極探索羅湖區適應小地盤、高密度城市中心區發展轉型的規劃治理新路徑,為推動羅湖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規劃草案,羅湖區將構筑全方位開放格局,實施“中優”“東進”“南聯”“北拓”的區域發展策略,並構建“兩軸兩帶三心四片”城區開發格局,統籌劃定控制線,實現羅湖全域均衡協調發展。羅湖區將形成南部綜合服務帶和北部創新發展帶,打造羅湖綜合服務中心、清水河產業創新中心和大梧桐生態創新中心,以及建設“四片”——銀湖片區、布心-水貝片區、新秀片區和蓮塘片區。
規劃草案提出,羅湖區將大力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包括蔡屋圍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筍崗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依托產業鏈集聚優勢,全面提升羅湖區總部經濟發展能級﹔積極培育科技創新集聚區,聚焦“7+1”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創新街區,打造低成本高包容性創新型空間﹔加快建設深港現代商貿業升級發展區,以三大口岸片區為核心,聚焦商貿、金融、旅游等領域深度合作,打造深港跨境流量經濟空間,推動現代商貿業全面升級。
在穩固生態方面,規劃草案明確,羅湖區將打造“兩橫七縱五片多點”生態空間格局。“兩橫”即銀湖山-布心山生態保育帶和深圳河-蓮塘河廊道﹔“五片”即銀湖山片區、梧桐山片區、深圳水庫片區、大望山片區以及布心山片區。同時,羅湖區將構建多樣化特色公園體系,拓展城區綠化空間,公園綠地5分鐘步行覆蓋率達到99%,城市綠線面積達到1.25平方公裡。到2035年,羅湖全區公園面積超過1500公頃,人均公園面積不低於13.6平方米/人,實現居民開窗見綠、五分鐘入公園、三十分鐘進林的美好場景。
羅湖區將劃定國際都會風貌區、現代人文風貌區、自然景觀風貌區以及生態城市融合區,凸顯羅湖區山水人文資源特色,塑造系統化、人性化和多樣化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積極開展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豐富文化精神。羅湖區將全面建成超過200公裡的綠道網絡,打造活力創新型、都市型以及自然型三類65公裡特色碧道。值得一提的是,將以羅湖體育休閑公園、粵海體育公園為核心,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體育場館區。
此外,羅湖區將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內外通達、高效一體的綜合交通體系。在完善國家級客運樞紐方面,優化深圳站、羅湖口岸功能,打造“口岸+高鐵+城際+城市軌道”的國家級客運樞紐﹔高標准建設集高鐵、城市軌道於一體的羅湖北站樞紐,引導樞紐與城市、產業融合發展。在擴展高鐵、城際軌道網絡上,羅湖區將引入深汕高鐵,研究預控深汕城際鐵路線位,全面融入灣區1小時交通圈。此外,羅湖區將主動對接港深“雙城三圈”,升級改造羅湖口岸,推動文錦渡口岸功能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口岸服務能力。
據悉,到2025年,羅湖區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成為深港深度融合發展的試驗區、先行區。到2035年,羅湖區將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地、灣區樞紐典范、宜居魅力之城、可持續發展標杆。到2050年,羅湖區將全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宜居宜業全球標杆城區。(記者 苑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