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來文博會!開啟一場沉浸式文化之旅

2025年05月22日09:06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來!開啟一場沉浸式文化之旅

文博會將為觀眾帶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5月22日啟幕。5月21日下午,記者提前探館,8座展館正上演著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頭戴安全帽的工人站在腳手架上疾速搭建,各地策展團隊不時談論展品位置,技術人員正為智能裝置進行最后校准。

  從科技感十足的互動大屏到時下備受追捧的潮玩文創,從千年文物“數字重生”到非遺技藝青春煥新,文博會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對話。此刻,每一處細節的打磨、每一個創意的迸發,都宛如一場“文化交響曲”的前奏。

  科技賦能綻放文化新意

  文博會猶如一座橋梁,連接著文化基因與數字未來。科技與文化的緊密交融,已經成為文博會近年的突出亮點。

  “我們這次拿了22台VR眼鏡來,戴上VR眼鏡,觀眾就能零距離觀賞莫高窟第285窟的細節。基於元象大模型的李白數字人還會作為旅行智能導游,帶領大家開啟一場詩意的遨游。”影視·版權·游戲電競展(14號館)內,XVERSE元象展區工作人員來先生正將VR眼鏡從箱子裡一一取出放上展櫃。

  來先生介紹,今年文博會,元象攜旗下VR大空間互動影院品牌“VISION WALK幻旅之門”亮相14號館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展(13號館)的深圳展區。現場將展示企業與國內頂級IP合作的首部國漫IP改編VR大空間,以“全場景交互+跨次元敘事”為核心,首創異次元角色扮演玩法,將觀眾置身於一個超高清、多互動的虛實融合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亮相文博會的政府展團中,各地展區設計也盡顯科技范。走進河南館,整體面積達160平方米的卷軸冰屏令人駐足,巨大的冰屏以卷軸形態,緩緩展開一幅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畫卷,將甲骨文與仰韶彩陶花瓣紋完美融合,為觀眾帶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陝西館、哈爾濱館、廣東館等也都根據本地的地方特色,打造出創意互動大屏,讓大眾在深圳就能感受到暢游全國的沉浸式文旅體驗。

  時尚潮流與傳統文化相碰撞

  文博會展台上,文化敘事始終沿著兩條軸線延展:一端是緊追時代脈搏的潮流符號﹔另一端則是深植文化根脈的厚重創作,二者共同構成大眾當下豐富的文化生活。

  想象一下,當你走進一間港式茶餐廳,映入眼帘的盡是潮玩IP——Molly、Labubu和Pucky精靈,將會多興奮?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展(13號館)內,香港館入口處的“港記冰室”四字綠色燈牌格外醒目,展區以冰室風格為特色,呈現出魅力多元的香港文化。

  “我們到時還會舉辦觀眾打卡和藝術家簽名活動。香港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師,文博會平台可以更好地助力他們的作品與市場對接。”展區工作人員李安表示,香港館以“香港原來咁有型”為主題,共分為四大展區,涵蓋香港的電影、漫畫、時裝設計、珠寶設計、藝術玩具、老字號品牌等多個創意領域。不僅力求展示香港文創產業的多元面貌與深厚底蘊,也反映了政府與業界攜手推動香港文創產業發展的長遠願景。

  16號館內,深圳市優秀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展即將開啟。深圳藝廊此次共展出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共200件,其中美術作品110件(含雕塑作品30件),書法作品50件,攝影作品40件。

  展區中的美術作品不但有對中華文化的真情表達,更有對國際藝術潮流的積極回應﹔書法作品既有對傳統的尊重與傳承,也有對創新的探索與追求﹔攝影作品則一面以宏闊敘事展現時代巨變,一面以細膩描摹觸動個體生命,在聚焦城市建設與變遷的視覺史詩中為特區精神作深情注腳。

  學生創意作品匯聚文博展台

  文博會16號館匯聚藝術設計、時尚生活、文化科技金融相關展品,館內各大高校展區因其特色設計非常亮眼。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技術大學等高校紛紛將師生的創意設計成果“搬”來文博會展台。

  “這件織金妝花緞襯褶袍復原件是由陳寒蕾老師完成的。明代織金妝花緞襯褶袍是明定陵萬歷皇帝棺內出土眾多絲織品中的孤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襯褶袍從研究到復原實踐的全過程,嚴格遵循了紡織考古學家王亞蓉先生提倡的‘實驗考古學’研究方法,成功再現了明代萬歷皇帝的袍服。”深圳技術大學老師和學生們正在加緊布展,“在我們展位,既可以看到實驗考古解密的古代服飾,也可以體驗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實驗,還能感知讓未來更美好的智能產品設計。”展位負責老師說道。

  深圳技術大學不遠處的中小學生藝術工坊同樣涌動著鮮活的創造力。“我們的扎染作品和你們的布藝作品顏色正好相搭。”在2025年深圳市中小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區,深圳市龍崗區寶龍科技城實驗學校美術教師郭曉曉、黃淑敏在和其他學校美術教師商量如何布展。

  今年文博會上,深圳市中小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以“美潤鵬城 深創未來”為主題全新亮相,集中呈現深圳美育浸潤的系列成果。從非遺文化的活化傳承到日常物件的美學重塑,從科技與人文的深度結合到鵬城特色的“圳少年”故事,無一不是深圳學子創意迸發的美育碩果。(記者 鄭銘 文/圖)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