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黃嘴白鷺現身深圳福田紅樹林

2022年05月23日08:52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那些“消失”的野生動植物相繼回歸

  黃色嘴喙,綠色長腿,全身白羽,日前,我國保護級別最高的鷺鳥——黃嘴白鷺,再次現身位於深圳市中心的福田紅樹林。

  不僅黃嘴白鷺,近年來,一些曾經“消失”的水蕨、唐魚、豹貓、歐亞水獺等野生動植物相繼重新回歸。深圳陸域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裡,記錄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3種,全市鳥類種類總數約佔全國的1/4。這座全國人口密度最大、地均DGP最高、地域最小的超大城市,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著“深圳力量”。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先鋒,努力為美麗中國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深圳貢獻。

  “地域最小超大城市”保有豐富生物多樣性

  被公認為頂級掠食者的豹貓,通常棲息於人為干擾較少的郊野森林與濱海紅樹林。而地處繁華中心城區的華僑城濕地工作人員驚喜地發現,一個穩定的小豹貓種群已經在這裡“定居”多年。這表明通過多年的保護性修復,華僑城濕地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日趨完整,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

  深圳建市以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高強度地實現了快速城市化,由一個僅31萬人的邊陲小縣迅速發展為一個實際人口超過2000萬、GDP超過3萬億的超大型城市。

  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空間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和人口壓力等問題,深圳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位置,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濕地公園建在了城市中心區:華僑城濕地公園是我國唯一處在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福田紅樹林濕地是全國唯一地處城市中心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作為一個超大城市,深圳生境多元,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齊全,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保有了豐富且典型的區域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深圳城鎮生態系統面積佔比約為49%、森林生態系統面積佔比約為44%、濕地生態系統面積佔比約為4%、其他生態系統面積佔比約為3%。

  物種多樣性方面,深圳記錄維管植物2086種,記錄本土陸域野生脊椎動物585種。

  遺傳多樣性方面,深圳有黃樟、浙江潤楠等資源植物1500余種,鬆葉蕨、黑桫欏等野生古孑遺植物54種,短肢角蟾、深圳后棱蛇等特有物種39種,深圳巨腹蟹、深圳香莢蘭等以深圳地名命名的野生動植物有20多種。

  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

  保護生物多樣性,僅靠生物學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主流過程,形成共同保護大格局。

  2020年5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施行,率先以最嚴立法禁食野生動物。2021年9月1日,深圳施行《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到法規的高度,對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保護。

  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很關鍵。2021年5月22日,深圳發布全國首份城市生物多樣性白皮書,摸清“家底”,總結經驗。昨日,深圳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出台《深圳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將通過六大優先領域17項行動,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

  深圳在全國率先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制度體系,已完成深圳市2020年GEP核算,以“綠色指揮棒”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深圳還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在全國率先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政干部任免獎懲的最大考核項,通過多種方式引導黨政干部樹立“綠色政績觀”,被新華社譽為“生態文明第一考”。

  大力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加強物種和種質資源保護

  在深圳,“給動物讓路”,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美畫面。

  在連接深圳大鵬新區和南澳的坪西公路上,橫跨著一條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廊道,這是專門為野生動物來往修建的一條生態走廊。布設在這裡的32台紅外相機多次記錄了豹貓、野豬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的活動。

  為給動植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深圳積極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安全格局。

  深圳在全國率先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和生態保護紅線,構建“四帶、八片、多廊”的生態空間總體格局。

  深圳積極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目前深圳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7個,其中國家級6個,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477平方公裡,面積佔比24%,遠大於《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

  在深圳,還有一些國寶級物種備受矚目,這得益於深圳大力實施物種和種質資源保護。

  德保蘇鐵是自然界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自1997年在廣西德保被發現后,其數量一度劇減不足800株。為保護這一珍稀物種,國家林業局啟動“德保蘇鐵回歸自然項目”。2008年,500株在深圳培育成功的德保蘇鐵重返德保定植,完成國內政府主導的首次“植物回歸”。

  2012 年深圳啟動珍稀瀕危物種紫紋兜蘭的野外回歸項目,對首批 500 株人工繁育的紫紋兜蘭種苗栽種實施放歸,標志我國野生蘭科植物保護發展到以重引入促進野外種群壯大的新階段。

  在種質資源保護方面,深圳建立國家蘇鐵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國家蕨類植物種質遷地保存中心、全國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及深圳國家基因庫,深圳成為國內僅有的具有3個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中心的城市,並擁有我國唯一的國家基因庫,在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保育、利用、科研與科普等方面取得突破。

  山清水秀、魚翔淺底、鷗鷺齊飛。接下來,深圳將以“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為願景,繼續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努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示范性的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記者 竇延文)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