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又一科學家獲“中國諾貝爾獎”

2022年08月22日09:39 | 來源:深圳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又一科學家獲“中國諾貝爾獎”

  楊學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2022物質科學獎獲獎人,獎項表彰他研發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量子態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共振現象和幾何相位效應。

楊學明從事科研工作中。 受訪單位供圖

  8月21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公布2022年獲獎名單,三位獲獎者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楊學明憑借他研發的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量子態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獲得物質科學獎。

  成果受國際學界高度關注

  1991年,楊學明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后,他擔任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自那時起,由他領導完成的研究工作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過去20年,楊學明自行設計研制和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學儀器,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備受國際矚目的重要研究成果。楊學明一直高度重視發展先進光源技術,2018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國第一台大型自由電子激光科學研究用戶裝置“大連光源”,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運行在極紫外波段的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標志著我國自由電子激光的相關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連光源”的正式運行,對於能源、化學、物理、生物、醫學、材料等多個科學領域具有革命性的推動作用。如今,“大連光源”仍在持續產出重量級成果。

  楊學明開發的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的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在基元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尤其是化學反應共振態、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以及量子干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他發展了量子態分辨的后向散射譜學技術,通過高分辨的散射實驗與精確理論研究相結合,揭示了多類化學反應共振現象,大力推動了在量子水平上化學反應過渡態的研究。

  “我是個很幸運的人,一輩子都在做自己特別喜歡的事,而且這些事多少為國家作了些貢獻。”回首科研過往,楊學明頗為感慨,“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成果給國家科研帶來價值更重要。”

  科研工作像吃飯一樣重要

  2017年11月,楊學明加入南方科技大學,擔任理學院院長。如今,作為南科大副校長,楊學明還分管學校科研工作,同時也兼任科研部部長。

  個人經歷使他深刻認識到,交叉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上大學時,他讀的是物理系,但他在中學就喜歡化學,因此很自然地走上了化學物理研究這條路。從兩個方面的交叉角度來研究問題,實際上是非常獨到的。這也是他做研究,能夠做出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東西的一個根本原因。

  楊學明說,從原子分子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所有東西都是原子的,理解了原子分子,對理解很多問題都有很大的幫助。再比如小分子的光化學,對理解地球、大氣和生命演化都非常重要。而且打造學科交叉平台,也是目前世界科學發展的一個大趨勢,楊學明認為,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做下去,理學院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楊學明告訴記者,以理學院為例,學院在具有交叉背景的科研人才培養方面大有可為,希望能夠做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交叉平台,培養更多的年輕研究人才,甚至可能是更大范圍跨學院的交叉,比如化學和生物、統計和醫學等。再比如,光明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和南科大本校實驗室的光源建設,可以跟物理、化學、材料等學科結合起來,推動這些學科向前發展,真正做出南科大的特色。

  “讓我感到最快樂的,可能是在實驗室裡思考科學問題、與學生一起討論。”楊學明說,“科研工作對我來說,就像南方人每餐都要吃米飯一樣,一頓不吃就好像少了點什麼。”

  新聞鏈接

  深圳三位獲獎科學家均來自南方科技大學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非官方、非營利的科學獎項,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有著“中國諾貝爾獎”的美稱。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至今共評選出27位獲獎者,其中有3位科學家來自深圳,分別是薛其坤、馬大為和楊學明,他們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都來自南方科技大學。

  記者 郭宇立 魯自凡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