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2021年度GEP達1363.87億元

2022年12月29日08:26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2021年度GEP達1363.87億元

  經深圳市政府同意,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統計局於近期印發《深圳市2021年度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報告》(以下簡稱“核算報告”)。12月28日,三部門聯合公布核算結果。

  據悉,今年以來,深圳認真銜接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聯合印發的《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將原“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修訂為“生態產品總值(GEP)”,並按照《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深圳市GEP“1+3”核算制度體系相關規定,組織完成深圳市2021年度GEP核算和2020年GEP結果更新修訂工作。

  核算報告顯示,深圳市2021年度GEP為1363.87億元,單位面積GEP為0.68億元/平方公裡,2020年度GEP修訂為1350.37億元,深圳2021年度GEP相比2020年增長1.0%。其中,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最高,為676.81億元,佔GEP比重為49.63%﹔文化旅游服務價值次之,為674.44億元,佔GEP比重為49.45%﹔物質產品價值為12.61億元,佔GEP比重為0.92%。調節服務和文化旅游服務是深圳生態系統提供的主要服務功能。

  城市生態系統提供生態產品價值佔比居第一

  深圳市2021年度GEP核算結果具體情況如何?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說,2021年度深圳市GEP核算結果相較修訂后的2020年結果,總體呈現1%的增長。

  從生態產品構成來看,佔比很大的文化旅游服務價值增長3.9%,調節服務價值下降1.8%,佔比很小的物質產品價值增長6.0%。文化服務價值增長是由於城市生態文化服務設施和市民生態文化活動的增加,調節服務價值稍有變化是由於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生態系統比例輕微影響,建設用地稍有增加﹔物質產品價值增長是由於農林牧漁業生產活動增加。

  從不同生態產品供給來源看,2021年,森林生態系統各類生態產品價值為320.57億元,佔全市GEP的比重為23.5%﹔農田生態系統各類生態產品價值為22.97億元,佔全市GEP的比重為1.7%﹔濕地生態系統各類生態產品價值為339.84億元,佔全市GEP的比重為24.9%﹔城市生態系統各類生態產品價值為680.49億元,佔全市GEP的比重為49.9%。核算結果中城市生態系統提供生態產品價值佔比居第一,反映出深圳高度城市化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征和較高的人居生態環境保障水平﹔濕地和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產品價值佔比分列第二、第三,反映出深圳作為華南丘陵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本底特征。

  給“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簽 加快破解生態產品“度量難”問題

  深圳2021年度GEP核算工作對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哪些積極作用?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說,GEP核算對於推動我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具有積極意義。

  有效解決生態產品“難度量”的問題。通過定量核算生態系統的產出和效益,有效搭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給“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簽,加快破解生態產品“度量難”問題。

  有利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GEP核算可為不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參考,有利於發揮政府在制度設計方面的主導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

  深圳GEP核算結果呈現四大亮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於法穩表示,《深圳市2021年度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報告》,體現諸多亮點,成為全國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體系建設的典范。

  GEP核算結果更加可靠。本次核算報告顯示,該年度不僅對2021年的GEP進行了核算,同時,也對2020年GEP核算結果進行了科學修正。採取可比生態產品定價方案和可比氣象條件設置,實現了不同年份的GEP核算結果縱向可比。

  GEP核算進程更加快捷。在數據採集方面,採取統一的GEP核算統計報表制度,提高了GEP核算數據採集的效率﹔在核算手段方面,採用GEP自動核算平台,極大地提高了核算效率和精准度。

  深圳市GEP組成更加科學。2021年,深圳市GEP為1363.87億元。其中,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佔49.63%,文化服務價值佔49. 45%,充分體現了深圳市人口集聚、文化活動活躍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征。城市生態系統提供的GEP佔49.9%,濕地生態系統GEP佔24.9%,森林生態系統GEP佔比23.5%,體現了深圳作為高度城市化的華南丘陵濱海生態環境與地理特征。

  為深圳市開展GEP管理打下堅實基礎。深圳市公布GEP核算結果,體現了科學、嚴謹、負責的態度。通過銜接國家新的技術規范來完善深圳GEP核算方法,提升GEP核算結果的精准性,有助於深圳開展GEP“進考核”等管理應用探索,科學形成“深圳經驗”,更好地服務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時代需求。(記者 竇延文)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